民宿已经从最简单最基本的追求诗和远方走向大众,演变成了一种放松身心、社交美学和自我疗愈的新空间,未来还要迎接新的社交革命。民宿进化与社会变迁、产业化发展、消费者需求等紧密相连,民宿产业从诞生到发展到日臻成熟经历了十几年的动态变化,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历经五次蝶变。
一、第一次蝶变:以情怀为支撑,追求诗和远方民宿的初次蝶变,从民居到民宿,我们见证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的诞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旅游和住宿方式,他们开始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这些年轻人可能是大城市的白领们,设计师、工程师、资深驴友等。互联网更加喂大催肥了他们的想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情怀担当,对于自由和个性无限渴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宿逐渐兴起,成为了年轻人实现“诗和远方”的理想选择。
民宿最开始是北京杭州等大城市周边的洋家乐,再到大理丽江的自由浪漫,或者藏区山岳景区等驴友的穿越驻足停留开店,多么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小哥哥小姐姐们自发形成,当然叫小哥哥小姐姐无关乎年龄,这个时期的民宿,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最差也起码是一个青年旅社,高端也算不上星级酒店,热烈而充分的诠释着什么叫非标住宿。作为民宿主的小哥哥小姐姐将自己的审美、意趣和生活理念融入民宿的每一个角落,为游客营造了一种全新的住宿体验。
第一次蝶变时期正逢“八项规定”,民宿间接地激活着乡村。这些民宿往往隐藏在美丽的乡村或自然风光之中,让人眼前一亮。它们不仅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经济活力,更让游客们感受到了乡村的魅力和温暖。就连当地的老百姓也都有样学样把自己家闲置的房子收拾出来在旅游旺季的时候供给游客住宿。在这里,游客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亲近大自然,体验宁静与纯真。这种亲切、自然的住宿方式很快很容易受到了游客们的追捧。这个时期的民宿具备了相对朴素的纯粹的有温度的民宿发展观。
二、第二次蝶变: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更好生存随着民宿的兴起,政府扛起了推动民宿发展的大旗,推动民宿行业整体有序的发展,以至于民宿产业的有无,成为衡量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及评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关键指标。在这一阶段,民宿开始形成产业化、集群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民宿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推动其向更高水平迈进。民宿作为非标住宿从此有了自己的标准,县域即可拥有自己的地方标准体系。这些民宿不仅提供了优质的住宿服务,还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为游客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但,或因为消防或因为住宿容量或因为生态保护红线等等也给民宿主们带来了各种令人“头大”的打击。“标准”打民宿主的脸就罢了,民宿众筹也进入高峰期,跟不在大城市搞个众筹咖啡就不入流一样,不在乡村搞个民宿众筹就也不入流了,民宿发展进入了妥妥的“大跃进”时期,小哥哥小姐姐们也回过神来了,越来越发现情怀没法当饭吃,民宿是叫好不叫座,很难盈利,情怀最终打水漂,第一批哭着喊着裸辞着要诗和远方的人们打起了退堂鼓开始灰溜溜的又进城了,被现实打脸退回原形,还是得当回白领啊。第二次蝶变时期,我们尚未实现整体脱贫,乡村房屋租赁也往往落地起价,乡村里幺蛾子也多了起来。民宿开起来简单,运营可持续艰难,产业化集群化以图生存成为蝶变的必然路径。三、第三次蝶变:品牌与设计的个性输出,民宿全产业生态搭建在民宿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品牌与设计的输出作为第三次蝶变登台,这与第二次蝶变时期基本上是同步的,只是地域稍有差异时间或早或晚。尤其是当民宿的主人是知名设计师或来自设计集团时,或稳扎稳打或积极求变,做民宿初始就已经想到品牌与设计输出。
他们将自己的民宿视为一个生动的样板间,通过民宿来展示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品牌理念。这些新开设的民宿既保留了原始设计的精髓,又会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每一处民宿都能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这时候不仅是民宿住宿,还有培训当地的农民再就业,挖掘地方的土特产等等植入进民宿,民宿或者民宿集群本身成为了一个产业载体,产业入口,全产业链生态。四、第四次蝶变:诗和远方的再延续,旅居度假新载体再好的民宿也只是文旅产业的一部分,再好的民宿也都有淡旺季。民宿的发展体现在内容的再丰富上,民宿开始追求在地化文化探寻,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研学手工课程,直播带货场景搭建等等。游客可以在民宿中参与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制作,了解历史文化,感受乡村生活的魅力。
“十三五”结束,我们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民宿迎来了第四次蝶变,民宿搭上旅居度假的快车,或成为旅游度假综合体的一部分,或成为旅游度假的新载体。以民宿为载体的旅居度假方式不仅让游客在民宿中度过愉快的时光,还更好地推动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五、第五次蝶变:迎接社交革命,功能性的拓展与回归衡量一个设计作品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它的实用功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被互联网炮制出的花花世界感官世界给迷惑,忽视空间最需要具备的实用功能而过度的追求空间颜值的传播属性。民宿再怎么发展也逃不掉淡旺季,再怎么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鼎力支持。
民宿也开始回归理性回归功能性的拓展,民宿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住宿服务的地方,更是演变成一个集社交、美学、乡村疗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游客可以在这里交流互动、分享旅行心得,感受美学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功能性的拓展和社交美学,让民宿成为了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推动了民宿行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我们也应看到,民宿与现代社会变迁紧密相连。过去三个五年计划我们见证了手机作为社交革命的历史,现在新能源汽车正在延续新的社交革命,未来智慧住房或许可以接过社交变革的接力棒。民宿作为住房载体是否能够成为未来社交革命的一部分,也给我们带来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迎接社交革命,这就是民宿的第五次蝶变。
这五次蝶变,基本上跨越三个五年计划,是用历史截片法呈现民宿最发达区域的“发展简史”,因全国各地民宿发展时势不同时效不同状态不同结果不同,不同区域不同在地文化有不同在地产业生态,大家切勿对号入座,一定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区域民宿产业。
这三个五年时间,我们见证了民宿行业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不断迭代和成熟。时至今日,民宿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毕竟民宿产业是文旅产业的一部分,文旅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是国民产业的一部分,民宿产业的份额份额终究有限,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做民宿要因地制宜地研究政策、市场、竞合、土地、产业、美学空间营造、营销、活动策划、区域协同发展、可持续运营等诸多方面。如何保持民宿的独特性和原汁原味,如何在复杂的市场际遇之下能够可持续生存,这都是民宿行业生态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我们期待民宿行业生态能够继续保持其独特性和创新性,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体验,为激活区域经济发挥优势。
在民宿的未来发展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发展演变,更要深入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科技和消费者需求变革等驱动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民宿行业的发展趋势,往小了说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住宿服务,往中了说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往大了说民宿参与社交变革。
投资有风险,入局需谨慎。情怀可以是民宿产业的肇始,随着民宿产业化发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我们看到的是统计数据的繁花,但到底真实是什么,恐怕只有入局者只有民宿经营者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实,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民宿已经从最简单最基本的追求诗和远方,演变成了一种放松身心和自我疗愈的新空间;民宿是融合应用美学、空间美学、社交美学和功能美学等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是文旅产业的入口,产业发展是生态性的。过去十几年民宿的发展都将成为未来新民宿发展的基础设施,未来新民宿也一定站在过去所有“巨人”的肩上,迎来送往,且诉说着:欢迎光临!或感谢光临!作者简介:
曹洪仁,甦家学派,北京八界文旅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中科院地理所从业背景,旅游规划专家,投资顾问,15年文旅行业经验,服务300家政府和企业,文旅乡建领域发声百万文字;秉承刘宗超博士生态文明理念,首倡“文旅道治学”,致力于城乡、文旅、农旅、建筑、景观微改造微提升等规划设计,践行农文旅康养教六位一体赋能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